环境与健康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两大主题与基本需求。环境与健康二者紧密相关,研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日趋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上世纪人类寿命延长了30年,其中25年是环境的贡献。因此通过环境改善提高健康水平与社会投资回报效益显著。但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构成对健康的最大威胁:一、全球变暖正在加速,导致疾病与死亡正逐年快速增加。过去两年刚发生了席卷全球的夏季高温事件、北极圈环境空气温度突破30°C、最近南极温度已超过历史高温达20°C。二、近年来重大流行传染性疾病(如新冠、埃博拉、SARS)频繁发生。环境可能是导致疾病的污染源、病毒传播的载体与路径,改善环境是降低疾病发生率、辅助治疗疾病的有效途径。三、环境(尤其是空气)污染已成为导致全球疾病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癌症与城市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神健康障碍疾病迅速增加,普遍认为与环境或污染有关。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持续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对下一代健康、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等影响更大。
田红旗建议:
一、国家各级政府做好环境健康预防的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
过去二十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如大气污染,水、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等。目前的大多数研究是针对当前暴露问题的“应付式”、“突击式”研究,缺乏长期、稳定、基础性、综合性、目标性、导向性、战略性的环境与健康研究。急需开展环境健康预防的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建立持续支持的体制机制。美国于1969年创建了国立环境卫生研究所NIEHS(隶属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环境卫生中心NCEH(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下属机构),研究成果为美国预防环境引起的疾病、残疾和死亡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建立环境健康跨学科国家实验室或国家创新中心
环境与健康协同发展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攻坚克难,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先后颁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行动计划。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研究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环境与健康协同创新将是下一代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多学科交叉已成为国际上众多学科领域竞相发展的重点方向与前沿布局。目前我国在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合作深度与广度明显不足,设立国家环境健康研究中心或国家层面实验室,建设世界一流的环境健康前沿交叉研究机构,将快速推动我国环境/生态、建筑/城乡规划、人工智能、公共卫生、预防与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大交叉、大融合、大发展。并在国际上掌握主动权与话语权。建立国家层面的“环境与健康”研究机构是国际化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环境与健康领域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如新冠疾病、埃博拉疾病)往往都是全世界面临的新难题,需要国际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与科研联合攻关。
三、构建环境健康科普宣传平台
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环境与健康的科普宣教势在必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是健康中国重大行动之一。环境与健康是健康知识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平台的构建,有利于环境与健康科普队伍建设,促进健康科普工作。环境健康科普宣传平台是科学引导公众舆论的主要窗口,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环境、健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重大民生工程。在信息化与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社会热点事件,如何使用通俗易懂且易被公众接受的表达,需要科学普及宣传平台。环境健康科普宣传平台是普及科学认知、保障居民健康的核心举措。虽然我国经过持续的教育投入,公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大为提升,为环境健康科学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仍然存在对环境健康这类事关个人利益的深层次科学问题理解不够深刻。通过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普质量与效率,用科学说话、用事实说话,可有效消除公众疑虑,激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热情,实现科学引导公众掌握和了解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切实保障公众健康。
供稿:民革湖南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