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阳的右手掌心,有三处老茧,是经常使用枪状咬骨钳留下的。
磨骨、削骨、剔骨、接骨……在外科手术中,骨科手术必定是费劲的。然而,拥有34年手术经验的王锡阳,为了干好这个“体力活”,还费了不少脑力。
11月1日中午,在“高性能仿骨生物工程材料”湖南省工程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还有贴满整整一面墙的专利证书。
一种医用注药螺纹钉、一种防滑剔骨钳、一种带气源的按压式外科吸引器……46项有效专利中,王锡阳作为第一发明人的授权专利有36项,还有2项国际发明专利待审批。这位“专利哥”告诉记者,每一项发明都是从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难中诞生。
当前,临床最常用的脊柱后路手术中,80%—90%需施行椎板(人体连接上下脊椎的骨质板)切除,以解除脊髓压迫症状。“病变部位椎板切除后,临床上用明胶海绵覆盖切口,不能有效隔离纤维细胞与血肿,容易长瘢痕引起粘连,损伤脊髓。”王锡阳发现,这样很容易造成疾病复发,二次手术率在13.4%—35%之间。
“是否有更好的材料能够代替明胶海绵?”爱琢磨的他吃饭时也想,散步时也想,晚上经常思考到凌晨。终于,他的思索结出了“果实”——由四钉、一板、两棒组成的脊柱后路钉板棒腾空出世。
“它能加强对术后脊柱的支撑,使脊柱更稳定;而且能取代明胶海绵保护脊髓;还能起到隔离作用,防止术后瘢痕嵌入椎管压迫脊髓,避免二次手术。”王锡阳欣喜不已。
可是,病人高矮胖瘦各不同,脊柱的粗细长短各异,要怎么才能符合大众需求呢?
为此,王锡阳领衔团队历经了4年时间,一共设计开发了5个系列85种型号样品,能够适应大部分患者的个体差异,可使手术时间缩短三分之一。
这样的设计在同行看来已经很成熟周全了,可王锡阳仍未止步。他想,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病人缓解术后痛苦吗?
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尝试各种实验,他让钉板棒的“板”变得不同。“我们把‘板’的表面设计为孔洞结构,这样便可以载入消炎、止血等药物,加速病人伤口愈合,减轻疼痛。”
这只是王锡阳众多发明中的一个。身为脊柱外科医生,他每周一、三看门诊,周二、四、五做手术,周末还经常去各地参加论坛、讲座和会诊,哪有这么多时间与精力做发明呢?不仅如此,团队成员告诉记者,王锡阳还曾多次自掏腰包支付相关费用,数额不菲。记者更加不解,是什么支撑着他这么做?
王锡阳说:“也许同龄人在业余时间爱好下棋、摄影、带孙子,我爱好动动脑筋想想问题罢了。”可是,记者发现他的专利主要集中在脊柱结核、癌症、骨裂等病症的临床治疗上。为何他的业余爱好和专业工作如此紧密相连?
终于,王锡阳给出了答案。“外科手术,在做得好和准的基础上,必须要快。手术时间越长,病人的出血量肯定越多,再加上麻醉时间越长,相应的费用也会更多。我总希望能通过某种办法帮助他们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痛苦。”
原来,一心为病人着想的他,在每一次手术后,都会进行一个自我复盘的过程,琢磨着是否有更科学、合理、精准的操作方法提升手术效率和效果。正因如此,他口中的“爱好”逐渐占用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一件件发明也就这样应运而生。“我期待它们转化成成果,真正为老百姓造福的那一天。”王锡阳憧憬着。
转载: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人物介绍】王锡阳,男,湖南益阳人,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博士后导师,高性能仿骨生物工程材料湖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湖南省“225”工程高层次卫生人才,长沙市高层次人才(人才绿卡),长沙市政协委员。于1994年加入中国致公党,现担任中国致公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委员,致公党湖南省省委委员,致公党湖南省医卫工作委员会主任。
现任湖南省康复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委员会职务19项(含委员,副主委,理事,常务理事)。积极参加并组织开展“致富送诊”、“助医工程”、诊诊,汶川抗震救灾、抗洪救灾、抗冰救灾、“凤凰垮桥事故”救灾等社会救助工作的第一线。作为长沙市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及反映社情民意十余项,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多次参加致公党中央组织的疫情调研工作并作大会发言,积极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积极组织参加抗疫并多次捐款等工作。
精通脊柱结核、脊柱肿瘤、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损伤、脊柱骨折、脊柱退变与感染等各类脊柱疾病的治疗,其中“单纯一期后路治疗脊柱结核的关键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人工椎间盘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等成果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各项奖励25项,并在2018年荣获由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主办的“荣耀医者专科精英奖”。
长期专研于医用材料及产品的研发与转化,形成了11个有自我知识产权的研化产品(待转化);所研发的“医用多功能脊柱后路钉板棒系列产品”在2019年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优秀团队”奖,在2020年中南大学首届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在2020年第二届湖南省医学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在2021年第六届全国临床创新与发明大赛中获三等奖;所研发的“智能化医用多功能脊柱康复设备”在2020中南大学首届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优秀奖。
主要学术成果: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装备项目1项。主持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中南大学等省部级课题13项,参与省部级课题4项。主持长沙市重点研发计划1项。累计获得国家政府及湘雅医院科研资助近1000万元。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累计发表医学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43篇,包括《Spine》、《Spine J》等骨科领域国际权威期刊。以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专著11本。已获授权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正在受理专利14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项。现任《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等10余家杂志编委,以及《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等近10家SCI杂志的同行评审专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及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才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器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