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代表人物>正文

罗万俊:在心脏上飞针走线

2014-06-13 09:45 颜秋雨 倪 丹 伍西明 



对待工作以严格著称的罗万俊,在查房时对患者却是细心周到、和蔼可亲


罗万俊在手术(右一)


        热衷于参加公益筛查活动的罗万俊,是首批参加湖南省援藏项目的医生。图为罗万俊和西藏先心病患儿合影

 

他是中国心血管外科“金刀奖”的获得者,参加和主刀的心胸外科手术近万台,现在每年仍主刀完成400多台心胸外科手术,所主刀的手术不少都是国内甚至国际首例。

  为了练就一手绝活,他曾因操练心脏手术缝合技巧缝烂过好几床被子,也曾在国外进修期间拿实验用过的100多个猪心开刀练习手法。如今,已然“站在心脏外科塔尖上”的他,不仅注重对医术的操练,更把“爱心”视为名医的首要条件。

  “飞针走线记录医术成就,救死扶危彰显医德高尚”,这是患者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罗万俊的评价。作为手捧中国心血管外科“金刀奖”的湘雅名医,罗万俊说,患者的评价让他欣慰,甚至比他荣获“金刀奖”更为喜悦。

  ■“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他很喜欢的一句话

  1982年,罗万俊以卫生部附属医学院统考获奖的优异成绩,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留在湘雅医院胸外科工作。

  刚到医院时,胸外科仅有四五位医生、12张床位,简陋的条件,杂乱的环境,辛苦的工作并没有影响罗万俊工作的热情。他深知,要成为一个好医生,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为此,他工作中任劳任怨,业余时间“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仅虚心向前辈请教,还广泛阅读文献,钻研业务知识。

  30年的坚守,罗万俊从一个不知名的年轻医生成长为了享誉业界的医界高手、学术带头人。他参加和主刀的心胸外科手术近万台,现在每年主刀完成400多台心胸外科手术。手术种类涵盖普胸、心脏和大血管,年龄范围从出生后十多天的婴儿到80多岁的老人。

  被同事们称为“工作狂”的罗万俊如今已年过半百,身兼学科建设、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等重任,但他最感兴趣的事仍是“站在心脏外科的塔尖上,挑战高难度手术”。手术室里、无影灯下,总能看到他游刃有余地挥舞着柳叶“金刀”。在他手里有一张图——有关心脏手术国际难度标准的一个积分表,最高分是15分,在国内几乎没人做,他的最高纪录是13.8分。

  16岁的贵州姑娘小雨是一个罕见的“镜面人”——内脏和正常人的位置恰好相反,肝脏在左,胃和心脏则“跑”到右边。她的心脏也长得十分“纠结”,动脉、心室、心房之间的连接完全“混搭”,这导致她长期供氧不足,走几步路就要蹲下来休息,嘴唇和指甲从小就是黑紫色。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患者,他带领科室同事历时11个小时完成了心室大动脉系统“双调转复位”手术,使得患者重获新生。

  罗万俊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05年一个早晨见到的场景,5岁小女孩邓婉婷的心脏离奇地吊悬在体外。经过一周检查得出的一系列报告令他震惊:严重胸骨裂,心脏严重异位畸形,室间隔膜部缺损,左心室双出口,膈肌缺损,心包缺损,脐疝……如此复杂、危重的病情,别说在国内少见,就是在医疗条件最发达的西方国家,患儿的生命也很难超过两年。“无论冒多大风险,无论多么艰难,一定要救活这个孩子。”他决定攻克这一“世界罕见的高难度手术”。为拿出最科学最严谨的手术治疗方案,罗万俊先后组织了4次会诊,最终成功完成了我国第一例Cantrell五联症的复杂心脏畸形矫治手术。

  1岁的小铭患有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肺动脉吊带。患儿的左肺动脉不是从肺动脉主干发出,而是从右肺动脉发出并绕道脊椎前方和气管后方,然后再回到左肺动脉,由于同时还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因此形成了一个血管环,并将其整个气管包绕在“环”里面,从而导致气管受到压迫,随之变窄后造成喘鸣和肺部感染。罗万俊带领黄凌瑾副教授等组成的心胸外科专家组,在术中将患儿的左肺动脉剥离下来,然后将其与肺动脉主干进行吻合,从而解除了气管压迫。“如果不及时手术治疗,患儿死亡率可高达90%。”罗万俊表示。

  像这样的高难度手术,罗万俊近年来经历了很多,每一次他都毫无畏惧地迎难而上。“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他很喜欢的一句话。

  ■“只有付出爱,才能收获爱”

  “医生首先要有爱心,不然就算医术再高也成不了名医。”这是罗万俊对自己这个职业的理解。“把病人当上帝”,在护士们的眼里,罗万俊是真正做到了。他治疗、抢救病人从来不讲条件,不管什么时候通知他,都会及时赶到。

  科室护士长黄伦芳回忆说,10年前,一名做了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夜里两三点出现心脏压塞,罗万俊白天做了一整天手术,大家想让他好好休息,就没通知他。几名医护人员把患者推到手术室做了二次开胸。第二天,罗万俊知道情况后非常生气,说这事应该早点叫他。

  一位法乐四联症患儿病情突然变化,心跳、呼吸骤停,复苏技术娴熟的罗万俊毫不犹豫地给患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抢救了回来。

  一位来自湖南株洲的65岁老年人,在外院做了冠脉搭桥手术后,伤口裂开,败血症脓胸切口感染,需要借助呼吸机呼吸,辗转求医,都没有解决问题。医院把罗万俊请去时,病人已奄奄一息。“不救太可惜了”,罗万俊没多想就把病人转来湘雅医院,第二天马上进行手术。在医疗小组的精心照顾下,半个月后老人终于痊愈。

  一名6岁的重症法乐四联症患儿做了手术后,带着国产的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当时的监护条件差,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全靠医护人员观察、测量,患儿病情危重,在监护室住了7天7夜,罗万俊和同事们日夜守护,及时观察处理病情变化,一整晚几乎没有合眼。24天后,孩子康复出院,罗万俊的双眼布满血丝。

  “当医生,就得站在病人的角度替病人着想。”罗万俊格外强调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他曾经遇到过一位种梨树的乳腺癌患者,将一个个梨子摘下后卖了筹集了治疗费用。“病人太不容易了。”罗万俊表示,医生治病时既要考虑病情,也要考虑病人的经济情况、生活环境,还有手术回家后的情况等。他反复交代下级医生,没有指证的手术坚决不能做,可用可不用的药坚决不用。在他的带领下,心外科团队杜绝了滥用药物的现象。

  “当医生就有这么一点乐趣,看到病人痊愈很有成就感。”每当看到自己救治的患者重拾健康,这种感受就特别强烈。他的邮箱里常塞满病人发来的感谢邮件,逢年过节也会收到患者的问候短信。

  他曾为一名江西小男孩做了先心病手术,几年后,读高中的孩子写信跟他说:“罗叔叔,感谢你给我做了手术,现在我也想成为一名医生。”

  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致谢的邮件:“我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现在已经结婚生子,如果不是您当时的坚持,感动了我父亲,我早就不在人间了。”这是一名重庆的大学老师在网上获悉他的邮箱地址后发来的。原来,10多年前,还是一名高中生的湖南澧县男生在高考前体检时发现有先心病,当时这个病要换瓣膜,手术费用两万多元,可因为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父母准备放弃治疗。罗万俊得知后赶紧找到家长做思想工作,想办法筹钱给孩子治病。终于,男孩成功地进行了手术,并得以顺利参加高考。看到当年救治的孩子如今生活美满,罗万俊欣慰万分。

  面对病人的感激和尊重,罗万俊感慨:“只有付出爱,才能收获爱。”

  工作之余,罗万俊很热衷于参加公益筛查活动。他认为,做一台手术就只是一个病人受益,筛查可能是一群人受益。“病越治越多,就是因为没有预防、早期治疗。”国家先心病免费救治项目实施后,他曾去扶贫点湘西保靖县培训当地的乡村医生筛查先心病,几天时间竟筛查了将近4万个孩子。

  他是第一批参加湖南省的一个援藏项目的医生。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没想到高原反应强烈,他强忍不适,坚持看病。在西藏桑日县,他一天检查了389个孩子,“听诊器把耳朵都夹痛了”。充当助手的护士长黄伦芳劝他休息一下,他却充耳不闻,等孩子们陆续离开已是下午5点多钟。一阵晕眩,他突然感觉心房纤颤,嘴唇都变色了,助手马上扶他躺下,帮他测了氧饱和度,只有百分之六十几,心跳到了130多。

  “主动找出患心脏病的孩子做手术,能挽救很多家庭。”罗万俊说,“原则上越早做手术越好。”他做过的手术中,最小的是出生才16天的婴儿,术后七八天就回家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1977年,出生于湘西慈利的罗万俊如母亲所愿,考上了湖南医学院。

  到了大学,他就像“海绵吸水”般地学习,早早起来读书,中午不休息,晚上也看书看到十一二点。那会儿,由于“文革”导致中学英语教学基本停顿,大学英语学得也很少,而学医需要接触西方的医学,于是罗万俊就自学英语,“听过的英语磁带有一千多盒”,每晚必看“follow me”,还看“英语900句”。一番苦学后,罗万俊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能用英语写论文,多次在国外心胸血管外科专业会议上发言交流。他还是中南大学最早开展双语多媒体教学的教师之一,曾获示范教学第一名。

  “开刀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能,一定要有很多机会锻炼。”回忆自己初当医生练习手法的场景,罗万俊忍俊不禁。他说,心脏手术要求准、快,必须练习缝合速度,不熟练的医生在台上做手术,会耗费很长时间,加大患者风险。二十几年前,为了练习心脏缝合手术技巧,罗万俊将家里的被子拿来练习缝补,为此缝烂了两床被子、无数双袜子,入迷时,他甚至抓起自己身上的裤子进行缝合。如今,这些被罗万俊当做笑话轻松讲出来的故事,正印证了一句古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000年,罗万俊到美国进修一年,进行心脏外科以及有关外科机器人手术的研究。每参加一台手术,罗万俊都要写心得。手术时不允许拍照,他就凭印象,把每位医生做手术的特点、细节都认真地记下来,再进行比较,吸取优点,摒弃不足。在美国实验室,每次做完研究后的猪心脏都被丢弃,罗万俊见状总是急急赶过去将猪的血管取下来“废物利用”,一个人待在研究室练习搭桥缝合。学习期间,他缝合了100多个猪的心脏,做了五六百个缝合口。

  因工作出色,他得到了美国同行的认可,并在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申请了特别的临时行医执照,能上台与美国同行一起进行心脏手术,这在美国这个行医制度极其严格的国家非常罕见。学成回国后,一些复杂手术罗万俊基本都能“拿下”。

  “医学知识更新非常快,需要不断学习。”为了让自己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每天下班后,罗万俊就一头扎进了书堆。看30分钟专业书籍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没有正式学过英文的他还有一大爱好——或订阅或影印外文杂志以供自己学习。“如果做一台从没做过的复杂手术,至少要看5本书。”遇到疑难手术,他会把所有的现有手术资料全部看一遍,记下手术的关键点、步骤。

  罗万俊极其重视临床科研,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心胸微创手术的临床研究,也屡屡收获这一领域的科研“明珠”。2001年2月,他在美国著名Ann Thorac Surg杂志发表了先心病微创研究论文。2002年5月他作为我国大陆唯一特邀讲者在亚洲第十届心血管外科年会上作先心病微创的大会专题发言。他长期开展心肺保护和微创的临床研究,先后有多篇论文分别在国际著名的心胸外科专业杂志上发表,引用次数超过100次。这在我国大陆心胸外科界是少见的。

  ■“在他严谨的外表里,包含着一颗温暖、细腻的心”

  “罗教授对病人非常和蔼可亲。有时候我们跟病人交代问题声音大点,他都会提醒,别吓到心脏病人,跟病人谈话的语气要委婉,声音轻柔。”对患者细心周到、态度温和的罗万俊,对待工作却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对此,护士长黄伦芳深有感触,“罗教授是个非常严谨的人,一般不轻易开玩笑。他非常注重细节,特别是手术过程中,针线怎么摆放,每个步骤怎么操作,都有严格要求。所以,我们跟着罗教授做手术,整个过程很流畅。”

  ICU护士长周建辉说,平时罗万俊待人谦和,但只要是涉及病人安全的问题,他就容不得“一粒沙子”,一旦有瑕疵,批评如暴风骤雨。罗万俊主刀的所有病人或其他危重病人,他都亲自查房,密切关注。

  罗万俊非常关心年轻医生的成长,总是手把手地指导年轻医生手术,恨不得倾其所学。他培养的研究生出去后都是能直接上手术台、可独当一面的“好手”。

  “刚接触临床外科时,罗老师总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写笔记、记操作要点,希望我们通过不断回忆、不断重复尽快地成长起来。”他的研究生陈日如是说。

  “学习,学习,再学习!”罗万俊对学生和下级医生的叮嘱几近“唠叨”,“外科医生就是手上功夫要强,不是靠嘴巴说。”

  “他有时候会用美国原版的试题,有时候自己出试卷来考大家。”黄伦芳笑着说,“只要听到‘加班加班,每个人10分钟’的通知,就是要我们坐下来考试了。”这种考试一般事先不通知,常常是在交班后,罗万俊在那吆喝一声,“医生留下来”、“护士留下来”,一场突击考试就开始了。但大家并不害怕这种考试,因为如果没考好他会耐心讲解。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并喜欢上了这种略带刺激的学习氛围。他还常联系泰国、比利时、美国的专家到科室来演示手术、讲学,让100多名医护人员接内网观看。

  罗万俊是湘雅出了名的孝子。2013年,罗万俊的父亲病重,他每周周六上午回老家陪伴,周日下午赶回长沙。这种状态持续了大半年,医疗工作却没有受一丁点影响。同事们说,“在他严谨的外表里,包含着一颗温暖、细腻的心”。(本版图片由罗万俊本人提供)

  ■对  话

  为病人敢于冒险,勇于担当

  记  者:您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罗万俊:好的医生首先要有爱心,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开拓进取,并有团队协作精神。心胸外科被业内称为“特高科”(特别高风险科室),风险大,工作辛苦,技术要求高,协作性强,所以对医生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就我的经验而言,一个优秀的心外科医生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我把这作为科室工作的准则。

  记  者:您总在不断地挑战实施高难度手术,每当完成这样一台手术,您是什么样的心情?

  罗万俊:每当完成一台高难度手术后,我非常激动,甚至是兴奋,越是高难度的手术我越想攻克。

  记  者:遇到一些颇有风险的手术,您是如何权衡的?您怎样说服家属同意一起冒险进行高难度手术呢?

  罗万俊:当医生要有担当,要敢于冒险,不然医学不会进步。如果患者不做手术有九成可能会死亡,做手术有九成可能活,那这个事情就一定值得去做。

  当然,这要有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和配合,所以和家属的沟通非常重要。我的经验是,首先要把患者和家属的思想工作做好,其次是把患者的病情分析清楚,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所有的手术过程。医生自己一定要准备好,不打无准备之战,一切要对病人负责。

  记  者:您获得了很多荣誉,最近又成为了“湘雅名医”,您如何看待荣誉?

  罗万俊:用事实说话,以后做得更好。

  ■记者手记

  走进罗万俊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盒名片,上面详细地写着科室的QQ、邮箱、办公室电话、手机号码。罗万俊说,这是给病人准备的,希望病人在第一时间能够找到自己。只要是病人来的电话,不管是多晚,他都会接听,如果不方便接听也会在事后尽快回复。有的医生很担心休息时间被打扰,但罗万俊不这么想,他说:“越是深夜打来的电话,我越是重视。如果不到紧急关头,病人不会这么晚来电的。”

  随着采访的深入,罗万俊的“多面”形象也不断呈现出来。患者说,罗教授像父亲,像朋友,脸上一直挂着慈祥的微笑,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学生们说,罗教授是个非常严厉的人,教学方面严谨、认真,发现问题总是反复核实,直到大家做好为止。同事们说,罗教授是个生活简单、随性的人,衣着朴素、性情淳朴、温文尔雅,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最大的爱好就是学习。

  他还把摄影这一爱好用在了学习上。他经常会拍些手术尤其是罕见病、新手术的照片,利用晨会或加班的时间跟大家分享。

  ■罗万俊小传

  主任医师、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心胸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心血管外科“金刀奖”获得者。

  临床工作30年,擅长肺、食管的手术和各种心脏高难手术。在国内首次完成Cantrell五联征矫治,在国内最早开展胸腔镜辅助的心脏手术,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冠脉转移处理法乐四联症的冠脉畸形。1994年作为骨干力量参加了湖南首例心脏移植和我国首例体外循环下肺移植工作。2005年主刀一例心脏移植手术仅用两个小时;进行二尖瓣置换最短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2分钟,打破了此前双瓣置换最短为40分钟的记录。共完成400多例法乐四联症手术,成功率达98%。

  承担科研课题6项,先后7次获省厅科技成果奖。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4部。共发表高质量论文60多篇,其中10篇论文在国际知名专业刊物上发表。

来源:健康报 http://www.jkb.com.cn/news/character/2014/0606/342910.html

上一条:朱建军印象

下一条:人卵“外衣”缺失致病基因被发现

关闭窗口

您是第位访客

单位负责人联系方式 电话:0731-88879601
版权所有© 中南大学党委统战部 Copyright © tzb.cs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