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惊醒山河梦,卢沟桥畔的炮火拉开全民族抗战序幕。硝烟虽散忆犹新,宛平城内如潮的人流见证傲然挺立的民族脊梁。
从瓦窑堡会议的历史决议到毛泽东、周恩来在西安事变前发出的署名信,从国共合作的宣言手稿到洛川会议记录见证全民族抗战新阶段,从渤海回民支队缴获的一靴一帽到民族资本家组织“宜昌大撤退”时悬挂于船舱的床单,从港九独立大队队员、台湾爱国志士的生前遗物到南侨机工修建滇缅公路使用的手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统战新语”走进历史“现场”、推出“以物述史”栏目,讲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一件件文物的背后故事,再次感受80年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伟力和抗日英烈的家国情怀。
瓦窑堡会议旧址由一排5孔窑洞组成,中间窑洞是会议会址,也曾是张闻天的办公室兼会客室。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向华北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抗日形势不断高涨。为解决党的策略路线和军事战略问题,中共中央于12月17日至25日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瓦窑堡会议’。”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出席和列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李维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张浩、邓颖超、吴亮平、郭洪涛等人。会上,张闻天作了关于政治形势和策略问题的报告,毛泽东作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
瓦窑堡会议最后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和《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决议》。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毛泽东指出:“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党中央采取切实措施,推进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底,党中央派刘少奇到华北重建和加强遭受严重破坏的华北各地党组织,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1936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先后派人到上海,与那里的党组织重新建立联系,并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与此同时,党中央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到1936年上半年,红军和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之间,实际上已停止敌对行动。
瓦窑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初审:孙龙志 二审:李燕峰 终审: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