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红色革命者薛卓汉、地质工作者薛桢栋、医者薛敏,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生道路,背后是祖孙三代间传承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初冬午后,长沙市中心人民中路的地质家园内,斑驳的阳光透过梧桐树洒在步履匆匆的薛敏身上。自从父亲薛桢栋过世后,这位工作繁忙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产科权威每周都要来探望90岁的母亲尚文廉。
首届湘雅名医、中国最美女医师、“林巧稚杯”获得者……在外人眼中自带光环的薛敏,极少提及家史:祖父薛卓汉是安徽早期党组织创始人、曾“对安徽早期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军队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牺牲在33岁盛年之时;父亲薛桢栋曾任湖南省地质局副总工程师,是获得第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地质专家。
对祖父,薛敏的最早印象来自小时候家里珍藏的烈士证:“我原以为自己和爷爷从无交集,并没有受到他影响,但现在越来越感受到,祖父和父亲身上那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对事业的执着及热爱,早已融入我的基因。”
薛卓汉
与湖南“特殊缘分”
薛卓汉曾担任过广州农习所时期毛主席助手,新中国成立后儿子薛桢栋被分配至湖南工作。
1958年9月,秋高气爽。
毛泽东主席来到安徽视察工作,一起陪同的还有张治中等人。张治中是安徽人,毛主席向张治中介绍起革命烈士薛卓汉,表达怀念之情,并向当时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询问薛卓汉后人的状况。
安徽省党史研究院资料显示,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见到同为安徽人的曹渊烈士之子曹云屏也谈到过薛卓汉。
毛主席为什么会对比他小5岁的薛卓汉念念不忘?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在彭湃等共产党员的推动下,以“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为宗旨的广州农讲所正式开办。农讲所先后有 6 批学员从这里走出,成为各地农民运动的“推进机”和“主持各重要农民协会区域的战斗员”,被称为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摇篮”。
其中,1926年,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农讲所规模最大、学习时间最长、学科最为全面。来自20多个省区的327名学生,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毕业后,农讲所的学员奔赴全国各地,宣传革命理论,发展农运组织,掀起了全国农民运动的高潮。而在此期间,薛卓汉曾被组织分配担任毛泽东助手(相当于秘书)。
原来,1925 年 9 月,作为安徽农民运动的代表,薛卓汉受党组织派遣,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 5 期学习。其间,他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彭湃、萧楚女等人的课程。结业后,他将毛泽东的相关理论和革命经验向安徽党员作了重点介绍。
中共小甸集特支,是安徽成立最早的中共党组织。
茅草屋记录了小甸集特支成立时的场景。
1926年夏天,薛卓汉奉命赴广州参加北伐。毛泽东正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薛卓汉被分配到讲习所担任毛泽东助手,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辅助工作。显然,毛泽东对薛卓汉后来的革命工作产生过重要影响,薛卓汉体现出来的革命素养和工作能力让毛泽东印象深刻。
薛家的重大变故得从1930 年1月,回安徽寿县从事地下工作的薛卓汉遭到国民党当局抓捕说起。他本人虽然侥幸翻墙逃出,但全家被抄,刚生下女儿才 17天的妻子被敌人拉到雪地里暴打泄愤,不久即重病亡故,当时薛卓汉的儿子薛桢栋才 1岁多。
两个月后,怀着悲恸的心情,薛卓汉赶赴鄂豫皖苏区,任红一军政治部副主任,深受广大官兵爱戴。1931年4月,张国焘由上海来到鄂豫皖苏区,大力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由于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行径,薛卓汉被看管起来进行“审查”。1931年底,薛卓汉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于大别山腹地麻埠地区,时年33岁。
23 年后的 1954 年,薛卓汉的儿子薛桢栋来到毛主席的老家湖南湘潭地质单位工作,延续着父亲与湖南的缘分。
1954年6月,薛桢栋从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简称“淮南矿院”,现合肥工业大学及安徽理工大学)毕业,就来到湖南开始毕业实习,第一站是涟源斗笠山,随后转战湘潭谭家山。勤学肯干的薛桢栋,很快成了驻谭家山中南地质局402队的负责人。
“ 1937年—1943年,有时读书,有时给亲友家放牛。”薛桢栋曾在一份个人简历中如此记录,只是生活的苦难并没有让他沉沦。那些从姥姥和舅舅那里断断续续听到的关于父亲的故事,成为他坚持读书的动力。
1948 年,安徽逐步解放,薛卓汉的许多老战友和老同事纷纷向寿县致信,打听他一双儿女的情况。作为烈士后代的薛桢栋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被安排到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学习。在这里,薛桢栋度过了美好的5年时光,从大学预科念到大学毕业。
1954年,薛桢栋作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听从国家召唤,不远千里,来到毛主席故乡——湖南湘潭工作并安家。他从此也成为毛主席的“家乡人”,直到 1962 年才调到长沙的湖南省地质局工作。
1959年,薛桢栋最小的女儿薛敏在湘潭呱呱坠地,她上头还有两个姐姐。若干年后,已经是国内知名妇科专家的薛敏去湘潭妇幼保健院讲学,专门去湘潭谭家山寻找曾经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尽管当时变化太大,也还可以看到当年的影子,这让她唏嘘不已。
“父亲一生都对党、对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感情,对湘潭有特殊的情愫。”薛敏说,冥冥之中,毛主席及湘潭与薛卓汉祖孙三代有着“特殊缘分”,这也成为薛家后人倍加珍惜的精神财富。
与时代共舞
薛卓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内第一批革命者,薛桢栋夫妻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第一批地质工作者,薛家三姐妹则是恢复高考后国内第一批医生。
2016年,薛敏第一次陪着父母回到祖父的故乡安徽寿县。
当喝着湘江水长大的她,第一次来到淮河南岸,站在绵延千年的古城墙下,百感交集。特别是在寿县小甸集特支纪念馆里,祖父的革命轨迹第一次在她脑海里有了清晰的脉络,她也试图去触摸祖父的内心。
1898年,薛卓汉出生于安庆,祖籍寿县窑口镇。这里水路发达,有通向上下游各处的码头河埠,商贸繁荣之余,也为当地带来了进步的民主思想。
薛卓汉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二,父亲薛毅真在辛亥革命前担任安徽稽勋局粮台,二叔薛子祥则在省城任武官。虽是满清官员,但他们都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年少时的薛卓汉跟随着父辈革命的脚步,从安庆辗转到上海,最后回到寿县老家窑口集学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国内各地革命风起云涌。薛卓汉先后被选为芜湖及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委员,他带头把自己所用的日货全部烧毁,又率领芜湖各校学生日夜巡逻,严查运输、销售日货,在学生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1922 年 3 月,芜湖黄包车工人、纱厂工人罢工。薛卓汉代表芜湖学生联合会据理斗争,迫使警察局不敢袒护车主并传讯劳资双方。开庭之日,薛卓汉身着工人服装,代表工人出庭,当面揭露车主罪行,迫使警察局和车主答应工人要求。这次罢工成为安徽现代史上最早的工人运动。他还深入芜湖工厂,创办工人夜校,倡导组织了安徽第一个工人组织“芜湖劳工会”。
1923 年秋,薛卓汉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面聆邓中夏、瞿秋白、张太雷、蔡和森、恽代英等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诲。11月,他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根据组织安排,他利用寒假返乡机会,参与创建了安徽省第一个党支部——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
在中国要觉醒的时代,薛卓汉作为革命者倡导或参与了安徽革命历史上的众多“第一”,之后薛家的后人们也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新中国百废待兴,地质工作几乎一片空白。1949年,我国探明储量的矿产只有两种,矿山300 座,矿产品极端匮乏。“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怀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这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勘探队员之歌》,鼓舞了一代代有志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是薛桢栋和尚文廉当年的真实写照。
薛桢栋夫妻和三个女儿(前排右一为薛敏)。
尚文廉是薛桢栋爱人,也是他在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的同班同学。尚文廉回忆,当时还是川西女中高三学生的她,在校长的号召下,从大学名录里报考了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原因是“你们不仅应该学地质,而且最好选专科,好尽快毕业为国家工作”,这也是大家当时的普遍愿望,尽快学好本领报效国家。
“缺煤、无油、少气”,这是20世纪50年代,湖南能源的基本格局。薛桢栋带领普查队伍大面积开展了湘中、湘东以及湘南桂阳荷叶煤矿等一系列煤矿的普查找矿和评价工作。薛桢栋晚年留下的一份材料中写道:“这些矿区相继成为湖南骨干煤矿,我被评价‘为湖南煤炭资源自给自足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时,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湘潭的谭家山煤矿正面临勘探瓶颈。作为驻谭家山中南地质局 402 队的技术负责人,薛桢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改变了方法并一举成功,从此打破了湖南煤矿深部评价举步不前的被动局面。1957年,他提交了湖南省第一份煤矿勘探报告——湘潭谭家山煤矿勘探报告。由于工作出色,1962年薛桢栋被调到长沙,担任湖南省地质局地矿处处长和主任工程师,后来曾担任过省地质局副总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国家地质矿产部设立找矿奖和勘查成果奖后,薛桢栋曾多次获得相关奖项。
正因为在地质领域的创新突破,1991 年,薛桢栋成为国内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多年后,当薛敏也享受到这一待遇时,他特别开心地说:“我的小女儿也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了!”
在湖南医学界,薛敏是出了名的妇科微创“女超人”:永远雷厉风行,似乎从不觉得累,被同事们评价“总有打不完的鸡血”。从医近40年来,薛敏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开设湖南第一个腹腔镜与宫腔镜治疗诊疗室、完成湖南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薛敏和两个姐姐同时走进考场,最终也都上了本科录取分数线,但薛敏的档案不知所踪,没法录取。两个姐姐则分别考入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和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半年后她参加1978 年高考,5 个志愿全部填的是医学院校。她被第一志愿——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录取。薛家三个女儿,恢复高考后全部考上医学院,一时传为佳话,这让薛桢栋欣慰不已。
薛家祖孙三代的各种“第一”,见证了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积极向上的人生经历。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在薛敏看来,祖父、父母和自己三姐妹一脉相承的是主动投身时代,与时代同频共振、服务时代的家国精神。
前行的力量
“我不知道我是否成为他们所希望的样子,但我想肯定不是他们不希望的样子。”
两道浓眉、目光坚毅,表情略带严肃,这是薛卓汉唯一流传于世的影像。薛敏第一次看到照片,也是在安徽寿县小甸集特支纪念馆里,这张照片既亲切又陌生。
2020年,91岁的薛桢栋安详离世。薛家三姐妹按照父亲的遗愿,将他生前脱落的牙齿深埋于安徽祖父母墓地旁,让他能永远陪伴着自己的父母。
“所有人都说,我和爸爸长得特别像。”看着父亲的照片,薛敏的眼神充满怀念。对于祖父薛卓汉的革命事迹,在湖南长大的薛敏坦言其实了解并不多。对于父亲薛桢栋的地质工作成就,她其实了解也不深,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敬业奉献,已经转化为薛家后人前行的力量,融入到家族的血脉中,生生不息。“我不知道我是否成为他们所希望的样子,但我想肯定不是他们不希望的样子。”薛敏声音哽咽。
“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是当时医学界流传的说法,医学院毕业生对妇产科往往避之唯恐不及。1983年,当毕业生薛敏主动要求进妇产科时,妇产科主任惊喜不已。因为她在妇产科实习时就很喜欢这里,“每天迎接新生命,很感动很快乐”。
要知道,薛敏在湖南医学院求学期间,她是公认的最努力的学生。她在全国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统考中获全国第一名,时任卫生部长崔月犁亲自给她颁奖,她也因此成为为数不多留在湘雅医院的学生之一。
20 世纪 50 年代,薛桢栋读大学时也是风云人物。不仅是烈士子女、成绩优秀,还是校学生会干部、班长、运动健将,跑步、玩单杠、打球,样样精通。
薛敏介绍,当年学校地质专业 120 余个学生,只有8个女同学,父亲成功“俘获”了母亲尚文廉,然后“毕业前确定恋爱关系,申请分配到同一个地方。哪里最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离校前,薛桢栋成为同届唯一被批准入党的学生。
“在谭家山搞普查时,他带头下到煤洞里采大样,把煤背出来做化验分析;在娄底桥头河采煤矿大样时,当时山上还有老虎,他一个人留下来过夜。”尚文廉回忆,薛桢栋勤奋好学,又肯不辞辛苦漫山遍野勘探。他的勘探定位,往往一钻子打下去,就可以找到矿,给国家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
“爸爸在地质勘探中能‘一锤定音’,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也能抓住方向和重点。”薛敏笑着说。
1992年,33岁的薛敏从湘雅一医院来到刚建院的湘雅三医院,担任妇产科副主任。一切“百业待兴”,病床少,病人也少,晚上常常要点煤油灯才能写病历。
正是在她的不断创新下,1995年湘雅三医院在全省率先引进了妇科宫腹腔镜技术,并成为全省最大的宫腹腔镜诊治中心。她的推动和普及,引发了妇科手术方式的巨大变革。
“也许因为父亲的童年没有父母,他特别热爱生活和乐观,珍惜家庭,对我们影响很大。”薛敏说。当年母亲去世,父亲又生死未卜。薛桢栋跟着姥姥和舅舅长大,从小就体味到生活艰辛;而妹妹则被“送了人家”,后来到一地主家当丫鬟,不慎从屋顶摔下,落下终身残疾。
“没人记得我爸爸和姑姑的具体生日,只知道爸爸是夏天生的,所以他的生日就定在立夏这天;姑姑是快过年出生的,生日就定在大年三十。”薛敏说,后来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父亲薛桢栋也总是乐观而风趣,“只要爸爸回到家,家里就充满了欢乐”。
“我从小就很向往当医生。”薛敏幼时体弱多病,3 岁随父亲从湘潭来到长沙后,家里挨着湘雅二医院,她经常自己去看病,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心中充满了崇拜,最后自己也骄傲地成为医生。
而现在薛敏最大的骄傲是,2005年参加高考的儿子杨俊骁,和妈妈当年 5 个高考志愿都填医学院如出一辙,杨俊骁的一本 3 个志愿也都填的是医学院校,最终母子成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学院)的校友。目前杨俊骁是湘雅医院的骨科医生。
薛敏和儿子杨俊骁。
客从何处来,夜深人静时,薛敏时常会想到父亲以及安徽寿县老家。
淮河水顺着千年古城流淌激荡,寿县窑口镇农民文化广场前立着薛卓汉烈士雕像,小甸镇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内松柏青翠,经常有民众前来瞻仰纪念,还有年轻人唱着:“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愿不枉 愿勇往/这盛世每一天。”
转载:《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12期
初审:同心 复审:李燕峰 终审: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