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是一位非党民主人士,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这是习近平悼友旧文《忆大山》中的一段话。
贾大山,1943年出生于河北正定古城一个普通家庭。曾任正定县文化馆馆员、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正定县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取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7年,贾大山因病逝世。河北省正定县是习近平与无党派人士贾大山相识、相知的地方。在这里,习近平与无党派人士一起经历过哪些往事呢?
贾永辉是贾大山的儿子。他回忆:“父亲经常给他讲起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家的情景:相互问候之后,两人便开始了漫无边际地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虽然第一次见面,但他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我父亲还拉着习近平同志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习近平同志看重父亲的人品和文品,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7年2月9日,习近平和贾大山(右)最后一次合影。
在《忆大山》中,习近平也写下了两人熟识的过程:“我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文章中还有一个细节:“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贾永辉说,父亲也好几次提起这些往事,每次说的时候都是乐呵呵的,在大家眼里,习大大是个重感情的人。
习近平深情评价贾大山同志:“作为一名作家,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他率真善良、恩怨分明、才华横溢、析理透澈。对人们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问题,他往往有自己精辟独到、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1982年冬,贾大山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的反复劝说下,出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他虽不太愿意为官,但既然当了这个局长,也绝不含糊,一心扑在工作上,为正定的文化事业“辛劳奔走”。这都被当时的正定当家人习近平记在心里,《忆大山》中写道:“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在任期间,贾大山非常重视当地古文物的保护、维修、发掘等工作,一旦确认某个文化项目需要款项,便会竭尽全力去跑款项,不达目的绝不休息。正定当地的钟楼、凌霄塔、大悲阁等古迹的修缮工程,都是他去北京跑来的。
何玉,无党派人士,正定县原副县长,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期间,她与时任县委副书记、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一起共事,一同分管计划生育、教育、民政、信访等工作。如今的何玉,依然是位朴素的老人,用朴实的河北口音讲述了他眼中的习近平。
“真抓实干,可严格!”是她对习近平的最深刻印象,“当年习近平同志住在平房办公室,吃在大食堂,和我们一起排队打饭,一起在院子里圪蹴着吃饭聊天。‘圪蹴’是方言,就是蹲着。”习近平同志还总结这样吃饭的几个好处:一是边吃边聊,跟开座谈会差不多,二是可以互相监督,三是可以不搞特殊。即便这样的饭,他也经常因加班不能正点吃,何玉说“他经常赶不上吃饭,加班累得一年住了好几次院,还跟我们说‘别对外讲我住院了,没什么事’。”习近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说:“干部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感情培养不起来。”在他的引导下,那时县委、县政府的大门是敞开的,许多老农背着粪筐就进来了。县里的干部主动与百姓拉家常、问寒暖,听取群众意见。后来,正定形成的许多文件和重大决策都跟这些调研有关。
转载:三湘统战网
链接:https://www.hnswtzb.org/content/2018/02/23/6286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