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正文

人文教育如何价值跃迁?从中南大学“诗话桥”看高校新文科建设

2025-03-19 16:22 肖君臻  湖南政协新闻网

 导读

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所以理工医为特色的综合性高校,中南大学在新文科建设方面独树一帜,成功实现了文理工课程的交叉融合,并取得丰硕成果。

IMG_257

 

3月底,《诗话桥》姊妹篇《诗画桥》即将面市。从,《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名画中的,从画中走出来与传统诗词产生跨界融合,这将作为中南大学诗话桥通识课补充教材。

 作为作者之一的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旭辉难掩兴奋。

2020年,时任中南大学土木学院院长的他,与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人文学院)杨雨教授联合成立诗话桥课题组,土木桥梁与传统诗词的交叉融合,某种意义上激活了中南大学新文科建设的一池春水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四新建设,具体指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个方面的建设,这是当前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改革方向,也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

 何旭辉说,学校充分发挥工科优势,以为纽带,以为载体,促进桥梁工程与古代文学、法学、建筑学深度交叉融合,为推进新文科建设创造了中南范式。

此后,从《诗话桥》开始,中南大学先后涌现出《物语诗心》《金粉传奇》《湘雅诗情》《此心光明》等理工医科与文科交叉融合成果,并开设系列通识课,为学校新文科建设打开一片天空

跨界:另辟蹊径下的诗话桥实践

 一位教授轻声慢语地讲古桥的动人文化内涵,另一位教授准确细致地普及桥的科学工程知识,这种看似不搭的传授方式,却分外和谐——这场内容跨越千年的多学科对话,正是中南大学通识课里诗话桥课程的日常场景,它给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新文科之,首在打破沿袭百年的学科壁垒边界。作为文理工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如何发挥理工医学科优势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是中南大学一直以来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IMG_259

 

IMG_260

何旭辉教授、杨雨教授给学生上诗话桥通识课。

 “对比国内传统文科强校,中南大学新文科建设的特色在哪里?如何实现思政引领、学科交叉、教学改革?中南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张柯说。

 2020年,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人文学院联合成立诗话桥课题组,成员涵盖桥梁工程、文学、传播学、建筑学、影视学等多学科领域教师,共同开设全校性《诗话桥》跨学科通识课程,全校数十个学院学生参与课程,探索新文科多元化授课模式。

 首次课堂由诗话桥课题组领衔的何旭辉与杨雨共同授课,两位教授突破传统的单人讲课形式,以对话访谈的方式来讲述桥与诗的情缘。

 此后,诗话桥课题组突破传统的课程形式,采用集体备课、集体讲授的形式,以课堂教学与田野考察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传统授课与对话访谈相结合,加强文工学科交叉,带领学生体味诗意中的古桥。

诗话桥课题组还紧密围绕古桥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拓宽新文科专业化研究领域。

为加强国内古桥的保护研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何旭辉介绍,中南大学成立了古桥研究中心,加快推进古桥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诗话桥课题组编写了《诗话桥》课程思政教材,并作为通识课的参考教材。

此外,中南大学古桥研究中心与学校法学院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研究,与建筑与艺术学院开展了古桥建筑美学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有机会接触充满文学气息的课堂,听横木为梁、在水一方的故事,看见在土木专业课上专业严谨的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一面都让人惊喜。中南大学学生刘可可说。

 破圈:田野考察到课程育人全链条融合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在中国传统教育里,从古至今,文科教育一直蕴含着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双重指向。

 “古建筑和古桥都是文化的载体,《诗话桥》充分发挥工科优势,以为纽带,以为载体,促进桥梁工程与古代文学、法学、建筑学深度交叉融合,为学校推进新文科建设跨学科融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何旭辉看来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支代表传承、可以留得住乡愁的守桥人队伍。

 IMG_262

 

IMG_263

中南大学诗话桥课题组开展田野考察。

 “诗话桥课程带领学生们发掘中国古桥文化,深入研究古桥古建筑的建造技艺,分析古典诗词中桥梁意象,挖掘古桥育人思政元素,将守桥精神、家国情怀等融入教学,形成独特的课程思政模式。

 通过带着诗词丈量古桥,中南大学学生王文博等人发起并组织了守桥人项目,该项目以古桥保护为核心,结合跨学科研究,致力于古桥的修复、监测和文化传承。

 从田野考察到课程育人的全链条融合,诗话桥项目的核心在于将学术研究、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融为一体。

 可以说,以诗话桥通识课程为典型的中南大学新文科建设的创新实践,揭示了人文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创造的范式跃迁。

 中南大学新文科建设的诗话桥样本,得到了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原校长樊丽明的极大肯定。

 事实上,诗话桥课程在中南大学内部掀起涟漪阵阵文学+土木”“文学+冶金”“文学+医学”“文学+消防等跨学科融合项目应运而生,并组建多个专项团队编写《物语诗心》《金粉传奇》《湘雅诗情》《此心光明》等跨学科科普专著。

 “学科交叉融合,对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增进了人文素养和对学科史的理解;对文科学生来讲,不仅课程研究方向需要载体,也需要理工科知识赋能。何旭辉表示。

 据了解,在理工医为特色的综合性高校中,能够将文理工课程交叉开展得如此深入并成果丰硕,中南大学可谓是在新文科建设中独树一帜的创新典范。

 教育和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何旭辉看来,中南大学诗话桥课题组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培养深厚的人文修养的紧密结合。

IMG_264

《桥守以盼——国内首创数智赋能古桥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引领者》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银奖。

 赋能:人才软实力转化为高校发展硬支撑

中南大学以诗话桥为代表的跨学科通识教育,打破常规、定势的育人模式,探索课程思政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教育新思路、新理念和新做法,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专家的认可。

当下,我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如火如荼,各地高校依托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新文科建设之路。

 回应新需求,要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中南大学新文科建设通过跨专业背景的学生合作,激发更多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全面能力的人才。

未来中南大学将继续深化新文科建设,推动更多特色课程和人才培养项目,为新文科建设探索路径。张柯说。

 今年湖南省两会上,作为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杨雨教授呼吁大力推进人文贯通的学科融合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相关部门鼓励高校在学科融合项目制培养方面进行自主创新和探索,支持高校开发具有湖南特色的学科融合课程体系。

 今年3月,中南大学设立的国际传播卓越拔尖人才实验班将启动授课。该课程是对接国家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要求,基于数字出版融合传播+中华文化+外语新文科课程体系,教学队伍由出版、新闻传播、中文、外语、计算机科学等跨学科师资构成。

 “国际传播不仅是国家战略需求,也是我们学院的重要使命。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纪海龙表示,希望通过该项目培养更多能够能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曾在全国率先开展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研究,并设立了全国首个文化产业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培养了大批文化产业人才,这也是中南大学率先拥抱时代、探索新路径,进行新文科建设的生动实践。

 那么在当下,传统文科在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如何去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主动求变,跟上现代发展的步伐?在何旭辉看来,新文科建设为人文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拓展了其研究路径。

 

IMG_266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2期 《从中南大学诗话桥看高校新文科建设》

 

据了解,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围绕新文科理念重构课程体系,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切合数字信息时代前沿,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开设了《数字人文》《人工智能基础》等多门交叉类课程,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知识融合,构建数据思维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持续推进,理工科将更具文艺范,人文社科更显科技感。

何旭辉表示,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时代命题里,要从人才培养开始。在创新推进新文科建设中,高校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及形成示范效应与品牌效应等,会提升高校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复合型人才支撑。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在给《此心光明——古典诗词里的火与消防》所作的序言中提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的学者能有更多机会与平台进行深入的对话和合作,让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彼此交融,此心光明,照亮更加辉煌的未来。


来源:湘声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初审:孙龙志 二审:李燕峰 终审:刘建华

 

上一条:姚晨姣:全科医生应得到更多关注|人物

下一条:民建中南大学委员会携手高新南粤基金赋能焱鑫有色转型发展

关闭窗口

您是第位访客

单位负责人联系方式 电话:0731-88879601
版权所有© 中南大学党委统战部 Copyright © tzb.cs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