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年近40岁时,才闯入这个陌生的医学遗传学领域,成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今年3月上旬,她带领的团队又建成了世界最大人胚胎干细胞库。
这位一生致力于探索“生命之门”的女科学家,她对生命的理解,是要让瘫痪在床的父母活出生命的尊严,要让濒临绝望的家庭收获生命的喜悦,要让看似平淡的日子焕发生命的精彩,要在闲暇之余与一屋子小精灵般的花花草草相处时也有生命的对话——
湖南日报记者 刘银艳 秦慧英
通讯员 贺静 何艳
4月2日,清明节小长假第一天。卢光琇没有休假,她任院长的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也都没有放假。因为卢光琇说,越是假期,越能方便患者就诊。
记者跟随卢光琇,观摩她的门诊工作。候诊室与走廊上,关注她的众多目光随着她的身影移动着。她走过几米远了,身后还传来许多轻微但夹杂着喜悦的声音:“刚过去了,那就是卢教授,院长!”
院长,只是她众多职务中的一个,还有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所长等等。每一个职务的背后,意味着很多的课题等着她参与,许多研究报告等她签字,还有庞大的经费开支等她去筹措。不过,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周一三五上午,是她亲自门诊的时间。
听到她的患者在说:“为了挂到她的号,等上好几个月了。”
听到她的管理人员在说:“单位几百号人,卢老师似乎也没怎么管理,可大家都在她的影响下井然有序地工作。真的佩服她。”
“这个生命的奥秘我还不知道”
在卢光琇的办公室,有一张她父亲卢惠霖的大照片:书房中儒雅的卢老,似乎总是在欣慰地凝望着她。采访就从她父亲谈起,谈起那个她温馨的家,谈起她们4个姊妹,也谈起她自己3个事业有成的儿子。
卢惠霖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与遗传学家,我国医学遗传学奠基人和生殖工程优生优育学的开拓者。
面对这个研究生命科学的医学世家,记者忍不住问起一个寻思已久的问题:“您父亲生了4个女儿,您却生了3个儿子,这里面有什么生命的奥秘吗?”
“这个生命的奥秘我还不知道。要探索到我父亲一直追寻的生殖与遗传的奥秘还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是实现了父亲梦想的一小部分而已。”
关于这位著名的父亲如何把年近40岁的女儿引入医学遗传学殿堂的故事,报道众多,其中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你知道怎样将卵子取出来吗?”
“可能是通过外科手术吧,开刀剖腹,把卵子拿出来……”
“你什么都不会,你必须从零开始。我老了,将来的一切都要你做起来,实验室要你建,手术要你做。所以,你要当工人,还要当技术员,这样你才能当科学家。”
卢光琇1963年从湖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成了一名女外科医生。1978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卢光琇从广东梅县调回母校,在局部解剖-外科手术学教研室任教。她用外科医生的习惯性思维回答父亲,却不知父亲的深意。正是那一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她没想到父亲要做中国的试管婴儿。
卢光琇是家中的老幺,她上面还有3个姐姐。“其实我们四姐妹里面,就我一个人性格最男孩子气,最不适合做医生。”
看到父亲年近八旬却壮心不已,对生殖工程没一点概念的卢光琇,内心涌起一股为父分忧的愿望。1980年,她毅然放下了从事17年的外科事业,加入了父亲牵头的试管婴儿研究。
回首过往,一切辛劳已成烟云。为了建我国第一个人类精子库,所需基本器械、材料都是她自己募捐得来;搞第一例试管婴儿研究时,为了观察胚胎的体外发育,她在实验室里整整呆了3天3夜,胃痛得倒在地上了,坚持不肯离开。8年“怀胎”,一朝“分娩”。1988年6月,湖南省首例(全国第二例)试管女婴章皿星和我国首例供胚胎移植试管男婴罗优群相继诞生。她带领的生殖中心团队,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出生试管婴儿24168个,在孕数5107例,临床妊娠率高达56.24%。卢光琇成为无数不孕不育患者心中的“送子观音”。
“当时我父亲想做试管婴儿,并不是考虑着去治疗不孕症。没想到现在能解决这么多不孕症的问题,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卢光琇说,按照父亲的设想,试管婴儿技术的下一步是要将这项生殖工程技术和遗传工程结合起来,以改造恶性物质,改善整个人体的遗传组成。那时,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控制和指导自己的进化方向。
“就像现在搞的干细胞研究,也是为了实现父亲的理想,因为真正的基因治疗必须要用到干细胞,但没想到它在再生医学里有如此巨大的作用。”
一次次的“没想到”,这背后正是源于卢光琇一次次的不停步。
儿子是母亲的博士——
“但儿子在我这里挨骂也是最多的”
说到干细胞,少不了要提到卢光琇的老三林戈。才37岁的林戈,已是干细胞工程研究的技术带头人。
“我这个儿子很全面,很有才能,做事也很踏实。他考上我的博士,但儿子在我这里挨骂也是最多的。”说到老三,最令卢光琇感动的是他的孝心。
1993年,卢光琇为解决临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急需赴加拿大学习先进技术。可已瘫痪住院的母亲需要人照顾,卢光琇一度想放弃出国,这时候,在读大二的林戈站出来说:“妈妈你去吧,我来照顾外婆。”
卢光琇说她有一个原则,就是每天要为瘫痪的母亲把全身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能生一点褥疮。几年后,父亲在96岁时瘫痪了,她也是这样做的。母亲还患有尿失禁,为了避免插导尿管易造成感染的不适,在繁重的科研教学工作间隙,卢光琇每天4次定时赶去医院人工为母亲导尿。她出国后,老三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子,就担负起每天为外婆导尿的任务。
“正是儿子的这份孝心,后来我对他说,我现在也年纪大了,外公的事业必须要继承下去,他没有回避。”
卢光琇在去加拿大学习时,接触到了老鼠的胚胎干细胞,当时就决定回来要从事人的胚胎干细胞研究,以此用于基因治疗。回国后,她先后跟自己带的4个博士谈及做这个课题,但他们都怕做不出来不能毕业。
“直至1999年,林戈考上我的博士,他和他的同学谢长青接受了这个挑战。”2001年,他们就建立了中国第一株人胚胎干细胞系,到目前为止,建立了300多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胚胎干细胞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胚胎干细胞库。如果说辅助生殖技术造福10%的不孕夫妇,干细胞技术却可以惠及整个人类,人体早期的胚胎干细胞是最奇特的,它们可以形成身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细胞,也就是说会根据不同需要发育成一个器官,瘫痪、肝硬化、糖尿病等许多疾病都将得到有效的治疗。
今年,坐落在长沙麓谷高科技园区的“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成了,让她感觉“有如做梦一般”。
“生命家族”不只是姓卢
如今,卢光琇的团队在国内外生殖工程与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多个领先成果,她的医学界的亲人们也纷纷“加盟”:研究分子生物学的三姐卢光莹和三姐夫陈濂生回到长沙,加入到了生殖工程研究;三儿媳龚辉已是医院辅助生殖中心主任;再过几天,在美国的大儿子林波也要回来工作一段时间,林波是阿肯色州西北医疗中心新生儿科中心主任,回来帮助她完成一个对出生后的试管婴儿进行生长发育研究的国家级课题。“生命家族”可谓名副其实。
卢光琇说她刚“改行”时,到北京大学进修分子遗传学,在北大工作的三姐卢光莹手把手教妹妹从洗管、称量做起。后来,卢惠霖又把她送去美国耶鲁大学进修,三姐夫陈濂生将自己多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和技巧倾囊相授。
“不过‘生命家族’不只是姓卢,要让生命科学研究发扬光大,依靠的是整个团队。”卢光琇的团队,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三四百人,辅助生殖中心、人类精子库、遗传中心、干细胞工程中心都涌现出一大批研究与技术骨干。
儿子林戈把他的两个好朋友谢长青和胡亮都动员过来。3个人都是湘雅医学院第一批7年制的学生,基础非常好,深得卢光琇赞赏。林戈和谢长青同一年考取了卢光琇的博士,没有名额了,胡亮经她推荐报考了香港大学。去年底,在美国做完博士后的胡亮回到长沙,加入到了干细胞的研究中来。
“我常对他们说,你们3个人要把我的班接下来,继续往前冲。未来在他们身上,真的。”
“看得见美丽的生命,我很喜欢”
卢光琇的办公室,差不多是个小小的花园,红掌、吊兰、文竹和绿萝,还有刚刚绽放的桃花。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满园春色。
“我什么花都喜欢,房子里是应该有绿色的。绿色让我感觉好在哪里呢?就是感觉永远都是春天,看得见美丽的生命,我很喜欢。”
学生送给她几盆兰花,原本是开花的,到了她这,不知为何就不开花了,而且一株株死掉。她想,白玉兰、桂花树自己都能养活,兰花怎么就养不了呢?她开始搞研究,大量地查找资料文献,请教能人。经历了一个长冬的阴雨之后,长沙终于看见了太阳的笑脸,而最后一株兰花,在她的细心料理下,竟然奇迹般地开花了!她像少女般满足地笑了,她觉得,生命就在她眼下热烈地生长。
不只喜欢花草,70多岁的卢光琇还是个时尚的淘宝一族。因为忙,平日里的许多衣服、花木、日用品,她都在网上淘,“又方便又省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宜。虽然便宜,但她买来的各种款式、各种颜色的衣服,经她一搭配,就韵味十足。
“我还在巴黎学了点时尚呢。”1988年,卢光琇去法国学习胚胎染色体,在巴黎的大姐家住了4个多月。“巴黎女人很会穿衣服,随便一搭,就显得很优雅。”她耳濡目染,也变得十分注重搭配。
家里、办公室到处都是充满生机的绿色植物,门诊室里也摆了几株。这样可以让病人一进门就看得见希望。看她的门诊,是一件让人舒心的事,即便是做妇检,她轻轻柔柔一句“别紧张,放轻松”,也如春风一般,让人忘记了苦恼和疼痛。有时候,看到孕检棒上两根杠杠,卢光琇比病人还要开心,又一条小生命在悄悄绽放,怎么能不让人高兴呢?在一个个试管婴儿诞生和成长的过程里,她感受到了生命的张力和自我的价值。
■人物小档案
卢光琇,湖北省天门市人,1939年生于长沙。省政协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原常委,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遗传学与生殖医学专家,我国生殖与遗传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干细胞研究及产业化的先行者。
她不仅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试管婴儿实验室,还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人类精子库。她在全球首次成功构建人类体细胞治疗性克隆胚技术,比美国早了整整两年。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中华人口奖、中国生殖医学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并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2月,卢光琇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卢光琇趣闻
69岁拿到驾照
“学开车比学自行车简单多了!自行车两个轮子,车有4个轮子。”69岁时,卢光琇赶在申领驾照的最后年限(70岁)前学起了开车,不到两个月拿到了驾照,然后买了一辆80后、90后钟爱的时尚小宠车——甲壳虫,还是鲜亮亮的黄色。刚练手时,她还在车尾贴上一行字“老太太开车,请多关照”。
现在,她每天开着甲壳虫从河西晃悠到河东。“十快九不稳”,她一般车开得很慢,有一次还曾在上湘江二桥时被拦停,交警本想劝劝这位娭毑多练练车,看到证件上的名字,竟给她敬个礼:“卢教授,您好!”
整治“黄牛党”
有一段时间,病人反映医院挂号难,排队都排到了大街上,又挤又乱,小偷多,倒号的多。接到投诉,卢光琇每天早上5点,一连3天去挂号大厅观察,还要求院领导都去看一天现场。最后大家商量出对策:凭身份证挂号,并两次指纹核对。倒号的“黄牛党”再没了踪影。挂号井然有序,小偷也不来光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