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人大政协>政府参事>正文

我校现任省政府参事

2014-09-13 08:42  

邱冠周,广东大埔人,194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副主任、主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南大学副校长。2012年12月受聘为省政府参事。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致力于我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2项,发表论文97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2部获中国图书奖,国外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2003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04年、2009年连续两次担任生物冶金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被推选为2011年第19届国际生物冶金大会主席,并受聘为欧洲《Frontiersin Bioleaching》(生物浸出技术前沿)杂志主编。此外,带领师生将本学科点研究对象由有色金属拓宽到有色、黑色和非金属矿物资源,并将生物工程学的最新理论与方法引入矿物加工领域,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保持本学科在国内外一流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曹亚,女,江苏江阴人,1951年2月出生,民革成员,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湖南医科大学讲师、副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教授、副院长,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十届常务委员,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省侨联主席。民革长沙市委主委,民革湖南省委副主委,第十届民革中央委员,第十一届民革中央常委,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为中南大学分子影像学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副所长。2013年12月受聘为省政府参事。
  国家病理生理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以鼻咽癌病因和发病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研究项目(CMB)以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2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湖南医学科技一等奖等。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被定为“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9年由湖南省人事厅评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1年代表湖南省出席第六届全国科协代表大会。

 

 

 

 

罗新星,1956年5月出生,湖南新化人,致公党成员,中南大学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南大学商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第九、十届省政协常委。现为致公党中央委员,省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2013年12月受聘为省政府参事。
  长期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教学与科研。培养硕士研究生8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人。主编教材和专著4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教程》等),参编4本。主持部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讲授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校级教学优质奖5次,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2001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其他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2010年起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之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承担子课题项目。

 

 

 

 

 

 

周宏灏出生于1939年5月,湖南长沙人,民盟成员。200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和遗传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教授、临床药理国家培训中心和药品临床研究国家培训中心主任。
  父亲周磊村毕业于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擅长画竹,曾任华中高级艺术学校校长,为人刚正不阿、勤奋执著,对子女教育甚严。母亲婚前曾教过小学,贤良淑德,育人不诲。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铭记勤奋和追求是成事之本,乃自幼立志,致学有所成。
  1957年,我从长沙一中考入武汉医学院医疗系。经过五年的学习,1962年毕业分配到广州军区某空军医院任内科医生,接受了军营七年的锻炼和洗礼。为了自己的专业追求,1969年复员返湘,到长沙一家工厂担任保健医生。时值“文化大革命”,局势动荡,但我始终牢记幼时的志向和追求,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业务水平,并坚持自学英语,这为日后在国外的交流和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我通过自荐调入湖南医学院,到药理学教研室任教。不久卫生部在学院设立临床药理学国家培训中心,我因具有临床经验被选入中心工作。在中心期间,我负责组织了临床药理学培训班,并参加了Roche公司的多中心临床试验。1983年我获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支持,到香港大学进修临床药理学。1984年从上百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Merck国际临床药理学奖学金的四位获得者之一,并带着在港期间酝酿的课题——根据临床观察提出的药物反应存在种族差异的假说,进入美国Vanderbilt大学进行临床药理学和遗传药理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实验证据,证实临床观察到的药物反应种族差异,并系统地阐明了机制。我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成为证实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第一篇和最有影响力的论文。尔后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我进一步提出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遗传机制是基因变异频率差异的理论,并被普遍证实。我的工作被国际同行誉为“经典研究”和“里程碑性工作”,它启动了全球关于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研究,促使世界各国医生根据种族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也使新药开发和各国药政管理开始重视种族因素,并制定相关政策。美国FDA、国际ICH相继规定新药临床试验和国外药品注册需考虑种族因素。
  1991年,湖南医科大学时任校长罗嘉典到美国亲顾寒舍,邀请我回国工作。我既为罗校长的真诚感动,又考虑应利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效力,便在妻儿的支持下,没有提出任何职务、职称、住房、待遇、经费等方面的要求,毅然举家回国。
  回国返湘后,我开始系统研究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药物反应差异。首先研究和比较了我国多个民族药物代谢酶表型多态性和基因多态性,证实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也具有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克隆了一个药物代谢酶的突变基因。该突变基因是导致几乎1/5的中国人丧失这种重要药物代谢酶功能的突变基因之一,也是我国克隆的第一个药物代谢酶基因。之后又证实了这个酶的功能和突变等位基因拷贝数相关,提出了药物代谢酶基因剂量效应理论,随后国际上发表了大量证实这一理论的研究报告,从而为临床提供了根据基因型实行个体化用药的规律性依据。通过近30年的研究,我和学生的系统工作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传药理学理论体系,并把根据病人基因结构施行一人一药和一人一量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模式推到了临床实践,改变了疾病的用药模式,直接造福于人类。
  1993年,我创建了我国第一所遗传药理学研究所。十几年来,我和研究所始终坚持在这个学科领域里徜徉,取得了一些成绩。研究所始终坚持遗传药理学研究方向,在国际SCI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被国际同行引用3000余次;获省、部级成果一等奖四项,2003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先后40余次受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作大会专题报告或会议主席,并被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十几所著名大学邀请作学术报告。为了将科研理论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我带领团队成员研究开发了有知识产权、有产业化前景的我国第一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建立了我国首家根据基因型用药的“湖南省个体化药物治疗咨询中心”,并在我国率先启动了基因导向个体化药物治疗,成功实现了科研、应用、开发一体化,提高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治疗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对研究生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他们开设了遗传药理学课程,主编和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遗传药理学》研究生教材和《遗传药理学》中、英文两部专著,培养了近200名遗传药理学硕士、博士及博士后,造就了一支强大的遗传药理学研究队伍。
  回国后,我历任湖南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主任、遗传药理学研究所所长、基础与临床药理学研究所所长、湖南医科大学副校长兼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等职。1993年起先后当选为湖南省政协第七届委员,第八、第九届常委。现除任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和遗传药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外,还兼任国际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学会理事长、泛太平洋地区国家临床遗传药理学学会执委、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湖南省药学会理事长、湖南省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及《Pharmacogenetics and Genomics(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等十余种国际杂志编委,并连续两届历时八年担任美国默沙东(Merck)国际临床药理奖学金评委。
  2003年12月,我被聘任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任参事期间,我努力关注省情,建言献策,几次参加了时任省长周强主持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咨询会,除了就《政府工作报告》发表意见外,还特别向省长提出了关于发展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议。2006年8月,我与其他五名参事通过对浏阳生物医药园的调研,科学分析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重视浏阳生物医药园建设加快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为省政府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了参谋咨询。

 

 

1946年1月,黄伯云出生于湖南省南县,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材料学和工程研究,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第九届湖南省委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9年7月,我从原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直到1980年8月;1978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招考录取的出国留学人员于1980年被派赴美国学习,在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及AMES国家实验室完成硕士、博士学位学习;1986年8月在美国田纳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5月学成归国。回国后一直在中南大学(原中南工业大学)工作,历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
  我主要从事先进复合材料、航空制动材料、高温结构材料以及其他关键新材料研究、开发与应用工作。近年来,共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攻关项目等1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四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两项。获国家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余名。
  我高度重视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创建了我国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轻质高强新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领导创建了四家高技术新材料中心,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多年来,我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①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该项成果研发了由九项专利构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整套生产技术,这项技术在荣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后,迅速加快了技术成果的转化,组建了学科性高技术公司——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产学研结合紧密,于2009年成功上市。②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刹车材料制造研究。该研究采用特种陶瓷强化铁基材料和梯度复合技术,突破了传统金属基摩擦材料存在的“稳定性差”和“重载耐磨损性差”两大技术难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使材料性能全面达到并超过了国外材料的水平,所研制出的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刹车材料,实现了某进口飞机刹车材料的国产化。③铁基、钨基复杂精细零部件注射成形技术研究,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急需的精密复杂零部件制造提供了整套注射成形关键技术。④高性能r-TiAl基合金高温结构材料的研究,发明了“TiAl合金二次包套锻快速变形细化晶粒”等技术,显著改善了材料脆性,使钛铝合金室温延性从不足1%提高到5%的世界先进水平。⑤突破传统工艺,研发了多种粉末冶金特种功能材料。其中,钐—钴和铈钴铜铁磁性材料成功应用于我国人造卫星的关键通信器件中。⑥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主持完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促进粉末冶金学科的发展”等国家教改重大项目。
  我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和人才培养,所开展的工作为国家对高技术新材料的迫切需求和我国航空航天科技事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03年获得“留学人员成就奖”,2004年获得“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2005年获得连续六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年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获得“湖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最有影响力劳动模范”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2010年9月被聘任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

 

 

汤恢焕1950年3月出生,湖南益阳人,农工党成员。1973年9月湖南医学院医学系毕业,留湘雅医院外科工作。1985年7月晋升为讲师、主治医生,1991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6年留学日本鹿儿岛大学,1997年7月晋升为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
  1995年担任湘雅医院普外科副主任,2001年担任普外科主任。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员会副主委,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南地区普通外科学会共同主任委员,湖南省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和医师协会理事,湖南省保健委员会专家,湖南省普通外科及腔镜外科知名专家。
  从事外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练就了过硬的临床诊治和危重、疑难病人抢救技术,手术操作技能娴熟,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率先在省内开展了脾修补、脾部分切除、脾片移植及腹腔镜胆囊切除等手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组织领导并主要参与了原位肝移植及活体肝移植的系列研究及应用,临床效果良好。针对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采用经肝内、外途径综合治疗手段,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同;壶腹周围癌的手术切除率高,并发症少,成活率高;肝门部胆管癌行左、右半肝或/和肝尾状叶切除或门静脉联合切除重建高难度手术疗效满意。其中高位胆管切开、空肠间置胆管十二指肠吻合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气囊U管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对机体影响及保护的系列研究、异位肝移植及活体肝移植先后获湖南省科委和卫生厅等单位的多项奖励。
  作为一名医生,既要有良好的医术又要有良好的医德。几十年来,我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医术水平,另一方面坚持把病人当亲人,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努力做有爱心的好医生,受到患者及社会的一致好评。作为一名教师,我兢兢业业,为人师表,数十年如一日认真学习,教有所长。除本科生外,还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60余人;发表科研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文章8篇;主编或参编教材、著作18部;担任6家国家统计源期刊的常务编委或编委;先后负责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重点项目建设,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厅科研课题15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2009年4月,我被聘任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自担任省政协常委及省政府参事以来,在本职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仍抽出时间参加各种会议及社会调查,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针对医疗纠纷逐年上升、医疗损害责任难以准确界定的问题,我呼吁建立司法、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牵头的三方联动医疗纠纷调解机构,重视事故处理过程中的专业技术鉴定,而不仅是法律裁定。医疗问题一直是民生的重点问题,而农村的医疗建设直接关系到新农合的稳定,按“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发展目标,各地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依然存在多方面的困难。为此,我在2009年湖南“两会”期间专门提交了《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案,旨在使农村居民降低疾病风险,减少疾病带来的各种损失,实现病有所医。另外,我还先后提出了《重视医患关系处理》《加强长沙市饮水卫生管理》《降低数字化电视收费标准》《发展县域经济》《打造湖南旅游大省》和《建立未成年人医疗保障体系》等建议或提案,部分建议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谢鼎华,1952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桂阳县方元镇,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国家重点学科)主任、中南大学耳科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9年9月起在桂阳县方元小学和中学读书,1969年9月回乡务农,1972年1月起在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1975年12月大学毕业后,参加省农村卫生工作队赴湘南农村工作一年。1977年1月在湖南医科大学附二医院工作,任助教、住院医师,1980年8月在该校研究生班学习,1983年8月毕业后在该校附一院工作,任讲师、主治医师。1985年11月后,一直在湖南医科大学(2000年后为中南大学)附二医院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间1986年4月至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学习,1987年8月至1988年1月通过国家考试被派往卫生部出国英语培训中心(高级班)学习,1989年4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做访问学者、细胞生物和解剖系博士后、副研究员。1996年3月以双跨方式回国工作,任湖南医科大学附二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我是第五、第六届省侨联副主席,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民侨外委委员。是省听力医学中心主任、省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主任,省“启聪扶贫计划”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和专家组组长,国际耳科协会和世界耳鼻咽喉科医师协会理事,中国听力医学基金会专家,国家科技奖励、中华医学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委,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副主委,《中华耳科学杂志》副主编及六种杂志的编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第三届理事,省海外联谊会第四届常务理事,省首届欧美同学会理事,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省政协九届委员。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2009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07年获中国侨联全国科技创新人才奖。
  我从事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30多年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实现学科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我所在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科,10年前连医院重点都不是的普通学科,经过艰苦努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医疗服务等方面获得重大进步。在短短10年里创建了中南大学耳科研究所、省听力医学中心、省人工耳蜗植入中心、省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中心,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批准为国家和省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定点单位。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出国留学及进修人员10余名,现任的学术带头人均是通过我主持的研究项目送往欧、美、德等国学习归来的。
  在国内最先开展中耳移植,耳蜗机械运动和听觉反应的神经调控,耳聋基因诊断、基因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耳移植,内耳氧化损伤机制及防治等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课题、横向合作课题、省级重大专项课题10余次,经费8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8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6项,省医学科技一、二等奖4项,国家专利一项。先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与美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并产出了多项学术成果。
  在担任省政协委员和省人大常委期间,就经济社会发展及国计民生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数十件。其中包括《关于鼓励和支持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干事,帮助他们干成事的建议》《关于建立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建议》和《关于十一五期间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援助计划的报告》的建议,以及如何解决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职业教育问题,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民族、侨务及外事工作等问题的建议,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援助计划,得到省委书记和省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现已有数百名聋残儿童从无声世界中解救出来,重获新生;特困归侨生活补贴得到落实,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在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提议将省“启聪扶贫计划”纳入省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力度,促进民族团结。2010年,我和其他同志一道,为全省试点地区湘西自治州和郴州市做了大量工作,其中为湘西州首期从国家争取免费人工耳蜗份额40例,经费800余万元,为郴州市首批实施人工耳蜗植入20例,此外还为本省和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数十例,引起了民族地区的强烈共鸣。同时在经费统筹、组织实施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全省“十二五”期间“启聪扶贫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经验。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先把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援助计划纳入省五年计划、并设立专项经费的省份,也是最先把该项目纳入民族团结工程的省份,受到了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010年9月被聘任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

 

 

余志武,1955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临湘县,无党派人士,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混凝土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主编,《建筑结构学报》《铁道学报》《桥梁建设》《世界桥梁》等杂志编委,政协湖南省第十届委员。
  1981年12月,从湖南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毕业,1984年6月从湖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在机械工业部北京研究生部任助教,1985年至今在中南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3月至今历任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任副院长、科技处处长,中南大学铁道校区科技办主任、土木建筑学院院长,2007年11月兼任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我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各一项、国家高科技计划项目(863)和国家“十五”重大攻关项目两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五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九项。率领研究团队先后在现代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理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和工程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工程应用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型工作:
(1)对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率先建立了基于滑移—挠度耦合法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界面滑移理论和基于空腹桁架单元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方法,包括界面滑移、极限承载力、抗裂度、裂缝宽度、变形、局部稳定及延性计算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我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与稳定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
(2)研发了异形钢—混凝土叠合板组合结构体系、可拆式预应力钢桁—混凝土叠合板组合梁结构体系和钢—混凝土空心板连续组合板梁结构体系三种新型组合结构体系,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3)提出了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及结构设计方法,完善了无黏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计算公式和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4)开展了高速铁路工程结构疲劳性能、抗震性能和长期性能等方面的系列研究,研发了重载铁路桥梁结构检测与强化技术和一种适用于快速加固的强黏结钢丝网—高性能砂浆结构加固成套技术。
  多项课题通过鉴定,专家认为,其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很有创新”“达国际先进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我还领导组建了我国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以铁路行业发展为导向、大型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科研项目为依托、工程项目为载体、应用基础理论和试验研究为基础,重点解决高速铁路土木工程设计、施工、材料等建造技术研究实验和设施建设,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是我国一个重要的高速铁路新技术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铁道部优秀教材三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指导博士后10名,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40名。
  1994年被铁道部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得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9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先进工作者,2005年入选湖南省首届12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2007年入选首批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2010年9月被聘任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

上一条:张亚林、岳意定被新聘为省政府参事

下一条:邱冠周院士新聘为省政府参事

关闭窗口

您是第位访客

单位负责人联系方式 电话:0731-88879601
版权所有© 中南大学党委统战部 Copyright © tzb.cs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