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代表人物>正文

【同心筑梦——改革开放40年统一战线人物】民盟盟员周宏灏:做知识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2019-04-01 14:42 成雪菲  中南大学新闻网

周宏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和临床药理学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个体化医学检测培训中心主任和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单位负责人,200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证实药物反应种族差异,并系统研究其发生机制,是我国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个体化医学的奠基人。


 

初见周宏灏院士时,笑颜奕奕的他刚刚结束和研究生们的课题讨论会。每周三早晨,周宏灏和他的学生们会对这一周科研所做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只要不出差,会上就一定能见到周宏灏身影,如此,几十年如一日。

立志如山,坚定不移

周宏灏出生于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父亲周磊村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湖南一所艺术学校的校长,母亲婚前也是一名小学老师,两位哥哥都是人民教师。受家庭的影响,幼年的周宏灏便在心中埋下做一名老师的理想,立志教书育人,播撒耕种。

儿时在医院的记忆同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病患们的焦虑、迷茫,都在医生们耐心的治疗中化成一股温情,连空气中弥漫的消毒水味也柔和了许多。周宏灏第一次认识到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立志要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才不枉此生,1957年,他报考了武汉医学院。此后,开启了他既为医生又为老师的精彩一生。

面对比别的专业多一倍的课业量,书本中干巴巴的知识点,日复一日的抽背提问……许下大志的少年郎也曾迷茫过,当初自己是不是该听从老师的建议选择理工科,或者追随父亲的脚步学习艺术?但立志如山,应当坚定不移,五年的学习便在少年的坚持中结束了。

毕业后,周宏灏被分配到广州军区的一家空军医院当军医,在那里一做就是七年。在那个难以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年代,周宏灏却坚持面向内心的选择。他学的是西医,为了了解医学发展,英语是必备的语言工具。于是,无数个白天与黑夜,只要有空闲,周宏灏便靠着字典和收音机,一点一点艰难地阅读、理解图书馆为数不多的外文文献。

忆起那段时光,周宏灏豁达地说道,困难什么时候都有,旧时代有旧的困难,新时代也有新的困难,努力去克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些追求是不可能放弃的”

1983年,在香港大学做高血压临床咨询的周宏灏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的病情、同样的药物,英国人所需的有效剂量是中国人的一倍甚至四倍之多。在当时,对此的普遍解释是体重差距导致有效药物剂量使用的差异。周宏灏却对此提出疑问,“体重之间即使有差距,也没有药物剂量之间如此悬殊的差异,会不会是其他什么因素导致这种用药差异呢?”

提出问题后,他便着手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出于严谨性的考虑,他首先选择了三种临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普萘洛尔(心得安)、吗啡和阿托品进行实验,发现其都在药物代谢学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有差异,首次提出用药的种族差异的问题。他将自己初步的观察结果整理后发表在新西兰杂志上,文章一出,即引起国际广泛的关注,周宏灏迈出了自己对遗传药理学研究的第一步。

而后,周宏灏一路追本溯源,在美国的范德比尔大学中,他科学地证实了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确实存在,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关于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研究,这些成果被国际同行誉为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经典研究”和“遗传药理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1991年,正值周宏灏在美国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时任湖南医科大学校长的罗嘉典来到美国,他此行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希望周宏灏能够回国发展。

彼时,国内的情况并不乐观,时局混乱,“所有人都在往国外跑,根本没有人回来。”但周宏灏知道罗校长的苦心。罗校长一言不发地在周宏灏家呆了三天,但周宏灏却从罗校长身上看到了千言万语,那是国家的需要,是社会对人才的渴望。他明白,越是国家困难的时候,知识分子越是应该站出来。于是他力排众议,谢绝了多次挽留他的美国校方和公司,毅然决定回国发展。回国之后没有住房,他就和家人一起住在招待所;没有科研基金,他就和其他两位老师一起挤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实验室是一栋废弃的小楼。

学科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更新,从最初发现种族之间的用药差异,周宏灏对国外的研究工作开展更深入的探索,率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产业化前景的“个体化用药基因诊断芯片”,在将遗传药理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实际上迈出了一大步,到今天“量体裁衣”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推行,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坚定。

谈及自己的科研之路,周宏灏说道,自己这一路没有什么戏剧化的起伏。对于研究中的困难,是要动脑筋去克服。放弃,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些追求是不可能放弃的。

做知识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熟悉周宏灏的人都知道,他很喜欢和学生交流,上上课、聊聊天。从1978年走上讲台那一刻,在医学院里走过了悠悠四十多年的时光。

周宏灏很喜欢讲课,把讲课看做生命的延续,“我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知识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常在教学工作中加入自己的实践心得、科研体会,引导学生们学习,教会他们思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在一次课题组会中,有学生抱怨数据分析困难,想将结果中一组偏离较大的数据舍弃。看到此,周宏灏立即找出自己曾经的研究课题结果展示给大家,正当所有人都一头雾水时,他缓缓说道:“我能找到新的基因突变位点就是因为当年没有放弃分析和研究那个偏离值最大的数据。”

每年研究生开学的第一课,周宏灏都坚持亲自给他们上课。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他对每一位学生提出的要求。他很注重学生“礼”的培养,要求简单,却处处涉及生活细节,同窗相遇时的一个微笑问候、路遇长辈的礼让问好,一言一行皆展优良的风貌。他常道:“其实我没有做什么,学生们都很优秀,只是碰巧在我这里罢了。”

周宏灏对学生的教导,更像是对自己的要求,“任何放弃,都不可能成功;没有毅力,其余都是空话”。十八岁开始,他便每日清晨以冷水沐浴,不知不觉已坚持六十余年。不仅如此,他还每日游泳一千五百米,缺一米不可,二十多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坚持”二字。

而学生们对于这位导师也是喜爱有加,令学生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周宏灏的好歌喉了。学生们都说他是搞药学研究中最会唱歌的,唱歌中最会搞药学研究的。在2015年湘雅医院的迎春文艺晚会上,周宏灏一首《阳光路上》,给观众们的心上洒下一片暖阳。

“周老师特别疼爱学生,和我们亦师亦友,他非常支持学生的活动,亲自指导研究生会的工作,在研究所的各项活动中,都给学生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力量。无论在科研还是生活上,他都言传身教地教给我太多的东西,能够让我受益一生。”周宏灏的学生刘勇斌感慨道。

没有豪言壮语,只因一份喜爱,三尺讲台、一方实验室,是心头一抹坚持。一朝选择,坚守本心,任岁月流逝不改教师风骨;立志无悔,耄耋之年,任时代变迁不灭科研热血。


转载:中南大学新闻网

链接:http://news.csu.edu.cn/info/1002

上一条:【同心筑梦——改革开放40年统一战线人物】胡彬彬:行走中的“村长教授”

下一条:【同心筑梦——改革开放40年湖南统一战线人物】蔡自兴:梦想≠幻想

关闭窗口

您是第位访客

单位负责人联系方式 电话:0731-88879601
版权所有© 中南大学党委统战部 Copyright © tzb.cs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